跑步时腿承担身体几倍重量 人的脚能承受较大的重量,是因为什么?

[更新]
·
·
分类:运动休闲
4890 阅读

跑步时腿承担身体几倍重量

跑步时腿承担身体几倍重量 人的脚能承受较大的重量,是因为什么?

跑步时对膝盖产生的震荡力相当于体重的多少倍?

人的脚能承受较大的重量,是因为什么?

这个说法很多,一般是三次左右。事实上,健康的膝关节可以承受这样的冲击。要做好准备活动,增加下肢力量练习。

90公斤可以跑5公里么?

体重90kg的人能不能跑5km,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笼统的答案,要看这个人身体的具体情况。

如果这个人体重90公斤,但经常参加长跑,可以跑5公里。

如果这个人肥胖,不正常运动,他跑不了5公里。

90公斤可以跑5公里么?

九十公斤可以跑五公里。但由于体重较重,最好采取慢跑的方式进行锻炼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跑步锻炼,体重会逐渐减轻,然后再跑更长的距离。因为重量大,跑步膝盖的重量是身体的两到三倍,会对骨骼、关节、韧带等部位造成损伤。所以慢跑会减少对身体的伤害。

90公斤可以跑5公里么?

当然,90公斤可以跑5公里。运动不分胖瘦,不分老幼。当然,一开始最好不要运动太剧烈,要循序渐进。慢走,快走,慢跑,快跑等。因为这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。只要能坚持锻炼。当然对身体也是非常好的。你的坚持。总之,安全运动最重要。

人的脚能承受较大的重量,是因为什么?

它是足部下肢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维持稳定步态的重要环节。它在人体重心移动时被视为弹簧,在脚趾离地时作为杠杆臂支撑全身重量。脚承受相当大的力,走路时约为体重的120%,跑步时约为体重的275%。

跑步是以走路为基础的。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,无论是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跟地,都各有利弊。很多跑者也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。抛开个人身体特征、运动能力、跑步距离等实际问题来讨论跑步姿势是片面的。

在开始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概念。前脚或后脚跟着地的俗称,是根据不同的计时特点来划分的。前脚着地跑并不是简单的用前脚跑,而是在指向地面时,前脚先着地,然后脚跟着地,但力度很小或没有;脚跟对脚跟跑是指脚跟先着地,然后快速滚动到前脚掌,踩着地面进入下一个循环。

跑步时前脚掌着地,理论上来说护膝效果比脚跟着地好。

第一,跑步时,前脚掌着地,也就是脚着地时,脚的肌肉、肌腱、跟腱参与缓冲过程。同时,这种着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足弓的弹性来缓冲着地时的冲击力,减少这部分力直接传递到膝关节。

其次,前脚掌着地时,身体会微微前倾,可以有效防止脚过度向前伸,脚会更容易落到身体重心以下,有助于脚的膝盖保持微微弯曲,从而减少冲击力。因为脚位于身体重心的前方,会导致膝盖伸直,产生“刹车”效应,加重对膝盖的冲击。要达到这种缓冲效果,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:跑步时保持上半身直立,膝盖微弯,保持小步幅,高步幅频率,也就是使用前脚掌着地方式,需要更快的跑步速度。这也是短跑中前脚掌着地更常见的原因。

另外,跑步时前脚掌着地对下肢力量的要求更高。根据Burdett的数学模型结果:跑步时跟腱需要承受5.3~10倍的体重,这就要求小腿三头肌有良好的肌肉力量;在支撑阶段中期,屈踝-趾肌收缩,减缓胫骨向前运动;胫骨前肌离心收缩可减缓足部以上肢体的向前运动,防止屈膝步态;从脚支撑阶段的中期到脚趾离地,臀大肌和腘绳肌参与活动,增加30%~50%的活动,减缓支撑阶段的肢体。跑步周期的70%涉及背屈肌。在整个脚着地期间,脚的内侧肌、趾屈肌和腓骨肌对前后脚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虽然减少了前脚掌着地对膝盖的冲击,但是增加了对足弓、小腿三头肌、跟腱、脚踝和足部肌肉、筋膜和韧带的压力。实际上,膝盖应该承受的负荷只有一部分转移到了脚踝上。这就是很多下肢力量相对较弱的人在采取前脚掌着地的跑步方式时,会出现三头肌痛、跟腱痛、胫骨前肌痛、脚踝痛的原因,也是导致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肌肉的酸痛,休息几天会恢复的很快,但是踝关节附近的足弓和韧带的损伤恢复的比较慢。对于体重相对较大或者踝关节稳定性较差的人来说,前脚掌着地跑步时,一定要注意运动量和强度,量力而行,避免足弓、足底筋膜或者踝足韧带的损伤。

1.总结:对于第一次跑步的人或者平时坐着不动,运动量不大的健身人士来说,用前脚掌着地不失为一个好主意,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,以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:1。达到一定的运行速度;2.增强下肢肌肉力量;3.运动强度不宜过高。

脚后跟着地跑是大多数第一批跑步者会采用的方式。

首先,脚后跟先着地,快速滚到前脚掌的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。跑步时只要保持上半身直立,脚不要向前伸太多,膝盖微微弯曲。在大部分着地阶段,足底压力的中心在你鞋子长度的前20%~40%。

其次,人的脚具有专门的足底脂肪垫结构。可以缓冲震动,每个鞋跟垫的平均面积为23cm2。一个70kg的人,脚后跟的负荷是3.3kg/cm2,跑步时增加到6kg/cm2。如果脚跟以每英里1160次的频率接触地面,累积效应是显著的。如果这种累积效应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,就会导致组织坏死。而鞋跟中的逗号和U型脂肪填充物呈柱状垂直排列,横斜向的弹性纤维在内部加固了隔膜状的衬垫,形成了蜂窝状的效果。各种紧密有序的小单元具有高吸收和色散的效果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膈肌和脂肪垫会退化,受伤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
此外,跑鞋的减震技术也可以保护膝盖,比如耐克的气垫技术,Asics的凝胶技术,水野彩香的Wave技术等。鞋子可以降低压力峰值,改变足底压力分布。穿上合适的跑鞋,前脚掌的应力分布向内侧偏移,导致最大应力位置向应力更强的第一、第二跖骨偏移。

2.综上所述,对于以跑步为常规锻炼方式的普通跑者来说,长距离慢跑时传统的跟脚跟模式还是很实用的,要配备具有脚跟缓冲功能的跑鞋。对于有一定跑步经验,个人能力相对较好的跑者,在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跑两里时,可以采用前脚掌着地法。但具体的跑着地方式要结合自身特点,保护好自己的薄弱环节,——脚踝、脚或者膝关节。

友情提醒,无论采取哪种脚着地方式,都要时刻注意加强下肢的肌肉力量练习。适度锻炼臀肌、小腿三头肌、脚踝和足部肌肉的肌力。比如靠着墙蹲下锻炼股四头肌肌力,增强对膝关节的保护,简单易行,不受场地、器材等限制。(具体方法可参考之前的文章《跑步应不应该戴髌骨带或者护膝》)。另外,跑步后也要注意及时牵拉放松,可以有效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。

总而言之,对于第一个跑者来说,有很多功课要做。不要脱离整体孤立地讨论身体的一部分。运动人体科学认为人体是整个运动链条,各部分相辅相成,密切相关。在整体姿势正确的前提下,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负荷,再针对具体部位进行改进,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。在享受挥汗如雨的过程中,我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跑步方法。科动,健康生活!

扩展阅读:

足弓:是由跗骨、跖骨、足底韧带、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性的组织构成的向上凸起的弓形。可分为纵弓(内侧纵弓、外侧纵弓)和横弓。足弓的主要作用是使重力从踝关节通过距骨传到跖骨头,再传回到跟骨,从而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定性。

足内侧纵弓由距骨、舟骨、三块楔骨和第一至第三跖骨组成,承担大部分载荷。外侧纵弓由跟骨、骰骨和第四、第五跖骨组成,低而短。整个外侧纵弓经常接触地面,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于内侧纵弓。它是足弓的承重部分,活动度小,相对稳定,支撑内侧纵弓。

足内侧纵弓:可以用梁模型和桁架模型两种模型来描述(Sarrafian,1987)。桁架模型描述脚的足弓有一个三角形结构,三角形有两个撑杆,在底部用绳子连接。支架受到来自上方的压力,绳索受到张力。跖骨筋膜类似于桁架模型中的绳索结构。跖骨筋膜起于跟骨内侧结节,横跨跗跖骨、跗跖骨和跖趾关节,嵌于跖趾关节基底、间接韧带和拇趾膝骨。跖趾关节的背屈通过绞盘系统拉伸脚底并抬起脚弓。在步态周期中的离趾期,当身体跨过足部时,脚趾被动屈曲,跖骨筋膜拉伸并缩短跖骨与足跟之间的距离以抬起足弓。而且足底腱膜在跖骨头处与跖骨深横韧带交织在一起,形成强大的腱膜韧带系统,有助于保持足弓的立体形态。

本文是岳润圈作者【梁】的稿件。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。